“花4万多买个‘装饰品’?”最近小米SU7 Ultra车主圈炸开了锅。有较真车主用最朴素的“纸巾测试法”发现,号称“纽北赛道同款”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,竟吹不动一张A4纸。拆机画面更是“暴击”:所谓“高效导流散热”的风道内部,仅预留3cm宽的导流槽,对比某德系竞品15cm的全贯通式风道,散热效率差了近8倍。5月8日小米官方终于松口:“该设计主要为还原原型车的超跑姿态,散热属于‘附加价值’。”这场从“黑科技”到“心情件”的舆论反转,撕开了新势力造车的营销迷雾。
发布会PPT里,小米将双风道与“纽北7分53秒”的圈速成绩绑定,暗示“赛道级散热性能”。但工程师后来交底:电动车前舱仅需冷却电机控制器,实际散热需求不到燃油车的1/5,开孔更多是为了“让引擎盖看起来更战斗”。有改装店老板算了笔账:第三方碳纤维开孔引擎盖仅2000元,而小米原厂件价格是其21倍,“多花的4万,70%都是品牌溢价。”
官方补救方案显示:未交付订单可免费更换铝制引擎盖(需等待8周排产),但已提车用户只能获得2万积分(约2000元)。江苏车主王先生吐槽:“我们首批车主帮品牌做‘产品测试’,结果新车主能‘避雷’,老车主只能拿积分换玻璃水?”这种“割老用户韭菜”的质疑,让小米“用户至上”的人设出现裂痕。
某汽车实验室拆解发现,售价4.2万的“碳纤维舱盖”实际碳纤维含量仅37%,其余为玻璃纤维和树脂,重量仅比铝制舱盖轻12%,强度却未达宣传的“航天级标准”。反观真正的赛道级碳纤维部件(如保时捷GT3舱盖),碳纤维含量普遍超90%,且需经过120小时高温固化——小米的“轻量化设计”,更像是一场“材质营销”。
据内部人士透露,SU7原定2024年12月交付,但为追赶“新能源汽车销量年榜”,交付日期提前3个月。碳纤维风道的模具开发本需180天,实际仅用75天,导致热胀冷缩造成的缝隙不均问题无法解决。“工程师每天在‘保进度’和‘保性能’之间拔河,最后只能牺牲部分功能,先把车造出来。”这种“互联网式迭代”思维,在汽车这种长周期产品上,暴露出明显水土不服。
对比传统车企“够用就好”的保守,小米营销延续了手机业务的“参数党”策略:把“纽北”“碳纤维”“双风道”等硬核概念打包,试图用“赛道标签”切割高端市场。但忽视了汽车用户对“功能实用性”的底层需求——当年轻爸爸发现开孔会让雨水渗进前舱,当北方车主担心冬天风道结冰,再炫酷的造型也抵不过“花钱买麻烦”的现实考量。
数据显示,选择4.2万选装包的用户中,82%是首次购买30万级车型的“新中产”。他们愿意为“社交货一竞技官网币”买单:朋友圈晒“纽北同款”的频次,远高于讨论实际散热效果。小米精准捕捉到这种“圈层认同”需求,却在“人设崩塌”后用“快速认账+积分补偿”打感情牌——76%的用户接受了补偿方案,本质是花钱买“被尊重的感觉”。
必须承认,小米“错了就认”的态度,比某些车企“公关部连夜改PPT”的操作体面得多。官方直播间里,工程师带着拆解件直播“自曝短板”,这种“沉浸式道歉”反而让品牌好感度回升15%。但冷静下来看,这场争议暴露出行业共性问题:
“用户共创”不应是“问题兜底”:从理想L系列的“冰箱彩电大沙发”到蔚来的“换电焦虑”,新势力总习惯用“边卖边改”替代“前期打磨”。汽车不是手机,用户难以接受“花30万买个‘测试版’”。
- 营销需要“技术敬畏”:当“双风道”从“纽北黑科技”变成“心情装饰”,透支的是整个行业的信任。消费者可以包容创新中的试错,但不能接受“把套路当诚意”。
“有人说‘买车就是买态度,认错了就值得原谅’,也有人说‘产品力才是硬道理,营销噱头终会翻车’。你更认同哪种观点?来评论区聊聊你的‘购车价值观’!”
做企业没有信用,专门靠忽悠,能长久吗,企业这样,职能部门也不管管,只能老百姓买单。